導讀:先進的技術為實驗帶來了便利,但也引起了不少問題,來自英國劍橋研究院李嘉誠中心,美國范德堡大學的兩位科研人員就分別在《自然》(Nature)雜志上發表各自的親身經歷——一個實驗室由于買了的試劑中推薦的陰性對照不合適,之前十二個月的努力白費了;另外一個實驗室誤用了商業化自動成像分析系統,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論。這些事實都告訴我們:不能依賴商業試劑和儀器,在使用之前,要弄清楚試劑的成分,以及儀器的工作原理。
在篇評論文章《Researchtools:Arecipe fordisaster》中,劍橋研究院的AnnaGit就詳細說道,他們實驗室今年早期遭遇了每個科學家的惡魔,十二個月的實驗付之流水,因為他們發現從一家生物技術公司購買的
化學合成RNA鏈(microRNAmimics),推薦的陰性對照并不合適,這種序列太短了,導致研究結果無法解析。由于這家公司沒有公布關于這種對照更詳細的信息,因此他們只能通過多種已知microRNA序列分析,觀察其中與長度相關的活性,來找到偶然差異。
糟的是
實驗室長期進行實驗的成分屬于制造商的保密內容,因此不能將其化學物質——酶或者試劑的成分詳細公布出來,缺少這部分,研究人員就只能追逐數據浪費時間,實驗也受到限制,有些能做,有些不能做。麻煩的是還有可能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,進行了錯誤的實驗,并公布了誤導的結果。
而在另外一篇評論文章《Researchtools:Understandhowitworks》中,范德堡大學核心顯微實驗室主任DavidW.Piston則描述了他的同事實驗室發生的事情。這個實驗室正在分析細胞中的蛋白相互作用。他們進行操作,打亂了線粒體中兩個特殊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之后,仍然觀察到了這種蛋白相互作用,為了檢測這種相互作用,他們采用了一種商業購買的自動成像分析系統。但是他們并沒弄懂這個儀器的工作原理,就采用了另外一個同事不同實驗中的設置。
然而成像中細胞中其它成分都看不到了,只出現了線粒體。如果這位研究人員修改設置,讓整個細胞都出現,那么就能看到這些蛋白,在細胞其它部分一個相對少量的范圍內,出現在線粒體中,并且這些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被打亂了,這說明之前的操作成功了。
在這種情況下,缺乏的不是靈感,而是規范,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實驗工具,但是卻沒有進行合適的操作,這個研究人員浪費了兩個月的時間,嘗試進行成功的實驗操作,但實際上他已經成功了,只是沒有看到。
而且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并不少見,研究人員,尤其是還在培訓期間的研究人員在使用實驗器材,甚至是實驗室已經建立好的自動工具的時候,不正確操作。二十年前,科學家們還需要自己編程,因此需要了解各方面的細節。比如使用顯微鏡,他(或她)需要了解這種儀器是如何進行調配的,然而今天,生物科學充滿了各種實驗工具,年輕的科學家只需要簡單的按下一個按鈕,發送樣品,或者插入數據,就能得到結果,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呢?